北师大实验顺义学校艺术节·美术
北师大实验顺义学校艺术节 · 美术
美育场域中的空间共振
在当代教育的语境中,美育场域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展示,而是一种多层次、流动的生态空间,涵盖了环境、情感与思想的多重维度。学校美育场域的建构不仅仅是塑造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与艺术素养,同时也成为学生表达自我、释放情感的成长沃土。在这里,学生们的梦想、天赋和志趣都能得到充分的支持,学生在艺术的互动和反思中不断发现自我、激发潜能,在思想和情感的层面引导他们对生活的独立思考与深刻洞察,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力与社会责任感。
艺术节活动期间,展览《空白画布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参与机会,展示了全校初高中六个年级的百余件学生作品。展览设立在学校的图书馆一层,通过多元化的展示形式,鼓励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视角融入到创作与表达之中,为彼此创造了宝贵的交流与学习机会。感谢小艺术家们的参与和分享,他们在艺术的互动中发现自我,拓宽思维边界,艺术的语言通过形式、色彩、结构传达,变成了感知与创造的集合体,在场域中既被观看、解读,也在不断重构观者的思维方式。

在这里,空白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起点
它还象征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在的创造力
呈现个体和群体
对世界、对生命、对自我的认知与解读


▲ 空白画布(展期2024.12.23-31)

▲《情感的流动》38cm×52cm 水彩 2024
孤独、渴望、梦境与挣扎交织成抽象的色块与线条,沉浸在情感的波动与心理的迷宫中,勾画出青春成长的隐秘脉络。所有的情绪以色彩和线条的形式流动,呈现出一幅幅抽象的心理图谱。每一幅画作都如同心灵的一次呼吸,将最深沉的情感与心境凝结成永恒的画面,邀请观者也去感知那些无法言喻的内心世界。

▲《与传统的对话》46cm×69cm 书法 2024
书法的笔锋划过纸面,凝聚的是千年文化的积淀,而在现代的语境下,又被赋予了新的力量。传统艺术的符号和技法被重新诠释与重构。不仅是形态之美与韵律之力的传承,更将“气吞万里如虎”的气势与“字如其人”的笔力交织在一起,思绪的延展形成与传统艺术的独特对话。

▲《生活的凝视》26cm×19cm 版画 2024
城市的喧嚣、个体与群体的交织,这些日常中的碎片在画布上被重新组合与转化,借助符号化的手法,成为了意义的载体。引导观者重新审视那些日常中我们未曾注意的细节,并对背后的内在张力进行提炼与呈现。在看似平常的事物中,看到潜藏的情感与未曾言说的真相。

▲ 学生系列作品
这些作品犹如情感与思想的截面,构成了一种动态的叙事。形象的凝视中透出力量与脆弱,色彩的碰撞中孕育对立与和解。每一幅作品不仅是一次创作的完成,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追问,构成了对个体经验的切片和重塑。在这些画面里,情感被具象化,思考被视觉化。它们邀请观者走进画面,并通过观看完成一次心灵的投射与回响。





▲ 图书馆一层展览现场
她介绍了展览在不同代际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努力下,从15世纪的沙龙演变到当代艺术展的种种形式变化。并提到在现代展览中,观众不再仅仅是接收艺术品的意义,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,艺术作品的意义也因此更加多元化。她鼓励学生们不仅要欣赏作品的外在形式,还要思考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学。
此外,讲座中还讨论了如何评价展览,强调评价展览时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,包括展览主题、空间布局、策展理念等,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。并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展礼仪,尊重作品和其他观众,以开放和思考的心态去体验艺术。
通过对展览历史、形式演变及观众互动关系的探讨,学生们意识到艺术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展示,而是一个动态的、多维的过程,观众的体验和解读同样构成了艺术作品的意义。




▲ 讲座现场
美育场域是一种有机的、流动的文化生态。在这个场域中,美术不仅作为学科存在,更成为一种生命体验与精神滋养。美育场域中的每一场展览、每一场讲座,每一节课都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将历史的脉络与当代的视角结合,引导学生在艺术的维度上进行跨时代的对话与反思。成为一种不断变化的、充满可能性的实践空间,个体与群体在这里相互依存、交融共振、共生共长。
撰稿 | 赵玥
编辑 | 赵玥、段平
摄影 | 周天宇、赵玥、殷铭
初审 | 梁露
终审 | 岳云霞

